學習不是直覺的


unsplash-logoBen White

上個月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週報上有篇文章,題為 Sneaky Learning。大意是說有位心理學系的 Anne M. Cleary 教授在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開了一門課,叫做 “The Science of Learning”。這堂課讓學生們接觸到學習技巧相關的學術研究,並鼓勵他們把一些好的學習原則拿來應用在自己身上。

文中還提到他們在科技上有趣的嘗試。不過讓我最難以忘懷的,是這一句:

The primary message, says Cleary, is don’t trust your gut. Learning is not intuitive. Research shows a disconnect between what people think are the best ways to learn and the habits that actually lead to true understanding and retention.

(Cleary 說,最主要的信息,就是不要相信你本能的感覺。學習不是直覺的。研究顯示人們以為最好的學習方式、和實際上導向真正理解和記憶的學習習慣,兩者間有落差。)

學習的錯覺 (The Illusion of Learning)

為什麼學習不是直覺的?為什麼人們普遍以為好的學習方法,其實常常效果不彰?

初讀時腦中閃過這些問題,不過並無深究。再想起時,是正好在一本講數位教材的書上讀到 behavioral engagement vs. mental engagement,暫稱作「行為投入度」與「心智投入度」吧。譬如心不在焉的在書上畫重點,可能就是在行為上高度投入,但在心智上低度投入。

不論理解還是記憶,學習是一種把腦子裡的神經連結重組的活動。對有效的學習來說,心智上的投入比行為的投入更加重要。

從這個出發點來看,似乎就稍能解釋為什麼人們會自然傾向效率不彰的學習方法。因為動腦太累人了,但又有那麼多東西不得不學,所以我們就不斷去重複一些學習的「動作」。有時這些動作,會讓我們產生好像學到很多東西的錯覺。像是剛才說的在書上畫重點:線畫下去的當下你再讀它兩遍,就產生了一種很熟悉的感覺,但其實並沒有在腦中留下深刻印象,不久就忘光了。

如果這樣低效率地「努力」過後,學習成效沒有很好,怎麼辦呢?也許,只能解釋成我沒天份,或者我並不適合學這些。於是,有的人放棄了,有的人咬著牙花更多的時間重覆這類學習,最後勉強撐過去了;只有少數的人知道該去找更好、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。

(附帶一提:開頭所說的文章標題,Sneaky Learning,其由來剛好與上述的學習錯覺相反。因為 Cleary 的學生發現,使用該課教的好學習方法,感覺好像沒學到什麼,最後卻發現學了很多,簡直像是不知何時偷偷學的。)

困惑,卻學得更好

很多人可能有聽過一個 YouTube 科普教育頻道,叫做 Veritasium。Veritasium 的主人 Derek Muller 博士學的是物理教育,專攻多媒體教學。Derek 在幾年前有個影片讓我至今印象深刻。

Veritasium 頻道早期有一些關於科學迷思的影片,一開始時是 Derek 在街上詢問路人科學問題,得到一堆希奇古怪的錯誤答案。有的觀眾在留言區罵他,覺得他這樣很壞,好像在嘲笑這些人怎麼那麼蠢。於是,他特地做了個影片來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。Derek 說,如果他單純把一個概念告訴你,那你聽了可能以為懂了(錯覺),而認知卻還是停留在之前的錯誤觀念。但如果先呈現你的錯誤觀念,再用正確的觀念來糾正它,你會更有可能學到正確的東西。(Derek 的另一個影片有較詳細的解釋。)

我覺得這也是「學習不是直覺的」很好的例子。直接聽正確解釋好像是既輕鬆又有效的學習方式,聽完後也很容易感覺很棒,好像學到東西了。反之,檢討既有錯誤觀念可能讓你沒那麼舒服,甚至腦筋打結、有種「不是這樣嗎?怎麼那麼難?」的困惑感。一般人學習時都喜歡輕鬆、明瞭的教學,而不是辛苦、困惑。神奇的是,後者常會讓你學得更快更好。

從研究到應用

學習是很複雜的行為。我們目前對它的認識仍僅冰山一角,但近代的認知/教育科學已經有了不少進展。可惜的是,這些研究結果通常都沒被拿來善用,研究與學習現場之間有個鴻溝。好的學習原則沒有被使用,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確定在不同的情境下它是否合用、該如何使用,但也很可能學習者及教育者並不重視,或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。

其實,一直以來都有人在提倡好的學習原則和方法。我覺得不論是學生、家長或老師,都可以對這些原則更加重視。不過之前,很多的原則都偏向於個人經驗和直覺,但如前所述,有些好的學習方式並不是那麼直覺的。若是有近代學習科學為基礎和依據,我們就比較容易分辨什麼方法真的有用,也能解釋為什麼有用。Cleary 教授的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課程,以及 Barbara Oakley 教授在 Coursera 上的線上課程 Learning How to Learn,我覺得都是很好的發展。

另外一群該思考這個問題的,是做(科技)教育工具的的人。

根據我對教學設計和教育科技的一點瞭解,我覺得教育科技產品是否有重視學習科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一方面,如果產品的設計能引導使用者(即學習者)用好的學習方法,那這個產品可能會對使用者產生更大的效益和價值。另一方面,開發教育產品的人有責任避免對產品的功效有虛浮誇大的描述,並秉持科學的精神來回答「我們的產品是否有用」這個問題。而當學習科學融入教育科技,在改進產品的同時,說不定還能為研究者提供數據和靈感。因此,我認為教育科技產品的 UI/UX 設計,的確有這個責任和機會幫忙弭平學術研究和教學現場之間的落差。

小結

每個人從小到大都累積了大量學習的經驗。但我們很容易忘記,只是經驗的累積,不見得就會讓我們擅長做這件事。

因為有時學習這回事,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直覺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